
目前,低空经济进入从概念迈向场景落地的关键阶段,尽管行业发展仍面临挑战,在场景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,这一新兴领域终将形成完整生态,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。3日下午,在企业家太阳年会“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论坛”上,与会嘉宾就低空经济发展现状、急需解决的问题、未来前景提出多样观点。
雏形初显:场景驱动下的低空生态
目前,低空经济已形成多维度应用场景矩阵,按空间可划分为山区、江河湖海、城市及城际等领域,按类型则涵盖作业、消费、政务、交通等场景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指出,低空空域是“远未开发的自然资源”,其商业价值的释放必须以场景需求为牵引,而非单纯依赖装备制造。
在城市与城际交通领域,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已逐渐清晰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与飞行学院副院长张洪海指出,城市作为人口密集、高楼林立的特殊空间,正推动以电动垂直飞行器为核心的立体交通模式崛起。无人机已在物流配送、电力巡检等领域实现常态化应用,如顺丰丰翼的物流无人机已完成多轮商业测试;而一些载人飞行器,则在低空出行领域展开探索。更具突破性的是飞行汽车的研发 —— 广汽、红旗等车企及马斯克旗下企业均推出原型机,这类装备既能地面行驶(续航可达 380-480 公里),又能空中飞行(续航约 120 公里),为空地协同交通提供了新可能。
基础设施与管理体系建设同步推进。南京已建成集“一中心、一平台、一集团”于一体的低空飞行服务中心,通过运管服一体化格局实现监管与服务融合。全国范围内,“四个一”机制(一体化监管、一站式服务、一网络运营、一键式联动)逐步落地,国家、地方与企业三级管理体系初步成型。技术层面,空地一体化融合智联、数字化空域管理等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,全国首个具备风险评估能力的无人应急系统获批实施,为空管空防一体化云平台建设奠定基础。
安全底线与系统协同:面临多重挑战
安全问题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。
向锦武明确提出“不安全而无低空”的核心原则——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行效率,成为行业必须突破的难题。城市低空环境复杂,高楼、电磁信号、人流密集等因素均可能引发碰撞、失联等风险,而现有技术对大规模密集飞行的态势管控能力仍显不足。尽管自动应急安全管控技术已有进展,但面对突发天气、设备故障等情况,应急响应的时效性与精准度仍需提升。
基础设施的系统性不足制约场景拓展。目前,低空起降点建设仍处于零散状态,缺乏与城市建筑、交通网络的有机融合。张洪海提到,未来需在楼顶、立体停车场等空间规划标准化起降设施,并配套建设低空航路网——数字化、动态化的空中通道,需与地面交通信号灯、气象监测系统实现实时联动,而当前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,导致“空中航路”与“地面基建”出现协同断层。
法规标准与人才体系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。适航认证是低空装备商业化的关键门槛,但针对无人机、飞行汽车等新型装备的检测标准、市场准入规则仍在完善中。虽然部分高校已成立无人机适航研究院,但既懂航空技术又通管理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。此外,低空空域使用涉及军民航协调、跨区域管理等问题,现有法律体系对低空资源产权、责任划分等界定尚不清晰,难以支撑规模化运营。
前景:从示范区到区域协同的万亿市场
低空经济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其发展将遵循 “场景示范 — 体系成型 — 区域协同” 的路径逐步升级。向锦武认为,通过统筹规划打造示范区是破局关键 —— 在划定的试验区域内,可围绕物流配送、空中游览等场景开展闭环测试,形成可复制的运营模式。南京等先行城市的实践已证明,示范区能有效打通技术、法规、基建等环节的堵点,为全国推广积累经验。
技术创新将推动低空经济进入 “空地协同自动运行” 阶段。随着 5G、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,低空飞行器将实现高度自主导航,而空管空防一体化云平台可对海量飞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,动态优化航线并预警风险。张洪海预测,未来 200-300 公里半径的城际圈将率先实现低空交通常态化,无人机物流可将配送时效缩短至 1 小时内,飞行汽车则能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,形成 “地面公路 + 低空航路” 的立体交通网络。
产业生态的完善将催生万亿级市场规模。从装备制造来看,无人机、电动垂直飞行器等核心产品的规模化生产,将带动新材料、动力电池、智能控制系统等上下游产业发展;从服务端来看,低空旅游、空中巡检、应急救援等场景的商业化,将创造大量就业岗位。更重要的是,区域协同发展将打破行政壁垒 —— 以长三角、珠三角等城市群为依托,低空经济可形成跨区域产业体系,实现技术、人才、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。
总体而言,低空经济正处于从 “技术探索” 向 “商业落地” 跨越的关键期。尽管安全、法规、基建等挑战仍需攻克,但在场景驱动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,这一新兴领域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形成完整生态,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动能。
哈尔滨日报记者 刘希阳
编辑:胡英男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