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7月的天问山郁郁葱葱,焕发出勃勃生机。山脚下,千亩黄精基地绿意盎然;现代化车间内,生产线正高效运转。“昨天的一场直播就卖了1万袋黄精果,库存不多了,得赶紧补货。这两天,工人们一直在加班加点生产。”天问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义学告诉记者,今年,通过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并行,企业成功破解了销售淡季瓶颈,上半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%。
位于阿城区小岭的天问山,曾被当地人称为“窟窿山”。如今,它不仅变成了“生态山”,更融入了龙江“寒地龙药”产业发展阵营。这里孕育出18款畅销全国的黄精产品,正在探索“厚植生态本色、塑造品牌价值、融合多元发展”的新路径。围绕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,“天问山黄精”探索特色产业转型、生态资源高效转化新实践。

生态环境筑基,“寒地龙药”抢占优势
“我们选址在天问山脚下种黄精,就是看中了这里优良的生态环境。”郝义学告诉记者,天问山土壤疏松肥沃,有机物质丰富,冬夏温差超过50℃,能显著提升黄精有效成分积累,且病虫害少,这些与生俱来的天然优势,使得“天问山黄精”赢在了“起跑线”上,从源头筑牢高品质基石。
2015年以来,这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、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规模化种植黄精超过1500亩,遵循“轮作接续、逐年扩面”原则,保障原料稳定供应。郝义学说,黄精的生长周期较长,一般要达到7年以上才能收获,必须接续种植。
有了充足的原料,为接下来的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在等待黄精收获的几年里,这家企业开始在天问山脚下建厂房、添设备、布局销售网络。同时,与省内多所高校深度合作,从技术支持到产品研发创新,再到未来战略规划,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坚实支撑体系,为产业腾飞蓄势赋能。

“科技+政策”,为“寒地龙药”插上腾飞翅膀
2021年,首批天问山黄精成功转化成黄精果、黄精茶,一炮打响。“其实,这是厚积薄发、水到渠成的事,我们前期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。”郝义学说。从那以后,黄精粉、黄精素、黄精人参片、黄精肽等高附加值产品组成的矩阵不断完善壮大。借助高校科研力量,新产品迭代加速,今年上半年,企业又推出了俪姝丸凝胶糖果、黄精挂面等新品种。
优质产品走向广阔市场的背后,是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精准政策扶持形成的强大推力。阿城区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“敲门行动”,每月上门问需解难,同步传递前沿政策信息,提供“滴灌式”服务。
如今,这家企业的部分产品通过了“黑土优品”和“九珍十八品”等省级公用品牌授权及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,有了这些“金字招牌”,天问山黄精驶上了发展快车道。截至目前,企业已经在哈尔滨、沈阳、北京、杭州、广州等地建立了销售分公司。

融合跃升,三产联动拓展价值空间
“家人们,我现在就站在黄精地里直播,这些黄精苗有半米高……”采取这种从田间到云端的新销售模式,天问山黄精单场直播销售突破万单。2025年,这家企业将直播电商作为战略重点,成绩斐然。“我们每周都会开两场直播,有时就在田间地头直播,让消费者有直观感受,直播间通常都有10多万粉丝同时在线。”郝义学说。

在深耕黄精产品的同时,这家企业也在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业态。“天问山的生态环境就是企业最大的发展资本,我们打造了芍药花海和百合花海,建设了民宿,游客能在天问山及周边沉浸式游玩,还可以参观生产车间,近距离了解黄精产品。”说起这些,郝义学两眼放光。游客在绿水青山间畅游,近距离感受黄精文化,实现了生态价值、产业价值、文化价值的协同放大。

郝义学表示,未来,企业将持续深化产学研结合,聚焦道地林药良种选育和种苗产业化,筑牢产业根基。同时,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平台、专业人才及技术成果优势,将企业打造成规模领先、效益突出、核心竞争力强的“寒地龙药”产业龙头。
天问山的实践,在龙江大地上书写着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、产业兴旺的新篇章,为“寒地龙药”走向全国打了样。
哈尔滨日报记者 康福柱 文/摄/视频拍摄
编辑 于赛楠

